
乾隆通寶一組
規(guī)格:直徑25.3mm 重4.1g; 直徑25.6 重4.4g
乾隆初期,商品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商品貿(mào)易量增加,而鑄幣流通量與商品流通量不相適應,導致錢貴銀賤。為解決這一民生問題,乾隆采納臣僚建議,添爐鼓鑄乾隆通寶。
1735 年 9 月乾隆即位后不久批準鑄錢,1736 年 3 月令戶、工二部鑄錢,每文重一錢二分,錢文楷書,基本原料為銅,稱黃錢,多省開始鼓鑄。1738 年,全國各地增開、復開制錢鼓鑄局或添設爐座。 1740 年,因銅價上漲,為防私銷,在鑄錢原料中加入少量錫,改革配方后制錢稱青錢。此后乾隆通寶有黃錢、青錢之分。1775 年,因私鑄日盛、銅產(chǎn)量遞減等,清政府采取通貨緊縮政策,停鑄部分錢局,后又開寶直等局并放寬鑄錢標準,導致乾隆后期制錢質(zhì)量參差不齊。 1759 年,清廷在葉爾羌設立鑄錢局,用紅銅鑄錢,因銅含量高、色澤紅潤,被稱為 “新疆紅錢”。此后又陸續(xù)在阿克蘇、烏什、伊犁等地設局。1909 年,當局停止鑄造紅錢。為紀念乾隆的功績,乾隆通寶在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光緒年間一直都有鑄造,成為清代新疆鑄造的定例。
多用黃銅與青銅,引進國外洋銅澆制法,新疆用自產(chǎn)紅銅鼓鑄,還有鐵、銀鑄品,但較為少見。 主要有平錢及折十型大錢。錢面文字 “乾隆通寶” 以楷書書寫,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。背滿文紀局,新疆紅錢背滿、回文紀局。直徑 2.3 - 2.8 厘米,重 2.7 - 4.5 克。
市場需求對乾隆通寶的價值影響較大。近年來,古錢幣收藏市場熱度上升,乾隆通寶因其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備受追捧,需求增加推動了價格上漲。乾隆通寶作為清朝乾隆年間的貨幣,見證了清朝的興衰更替,記錄了當時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社會狀況,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。對于研究中國歷史、貨幣制度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收藏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