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雍正胭脂紫釉釩紅龍紋描金梅瓶
胭脂紫釉是清宮顏色釉瓷器的新品種,名貴無比而著稱,以「紅若赤霞,赧如羞女」而獨步瓷壇。胭脂紫釉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(Cassias)發(fā)明,屬于低溫色釉,1680年開始應用于瓷器繪畫,直到1682年(康熙二十一年)才開始在景德鎮(zhèn)使用。康熙時期署有「辛丑年制」款的胭脂釉器,為早期的器物。陳瀏《陶雅》謂之「華貴中之佚麗者也。勻凈明艷,殆亡倫比。紫晶遜其鮮妍,玫瑰無其嬌麗」。其以黃金為著色劑,釉汁細膩,光潤勻凈,色如胭脂,故名。在薄胎制品上,內(nèi)施白釉,外施胭脂水,紅白相映,瑰麗非凡。
線條俊秀優(yōu)美,胎質(zhì)細致堅密,胎體輕薄,通體施胭脂紫釉,釉光鮮亮細潤,圈足外撇,足圈內(nèi)施白釉,底青花雙圈內(nèi)書「大清雍正年制」雙行六字楷書款。梅瓶之形制始見于唐代,原為貯酒器;《飲流齋說瓷》云:“口徑之小,僅與梅之瘦骨相稱,故名梅瓶也”。
本品唇口,豐肩,深長腹,下腹斜收,圈足外撇。梅瓶形制雍容挺拔,線條流暢自然,收放自如,造型極佳。通體釩紅為飾,肩部飾兩道弦紋,瓶身主體繪云龍紋,行龍張牙舞爪,縱貫瓶腹,仿佛遨游于云海之間。
龍身皆以釩紅勾畫輪廓、描畫細鱗,用筆流暢自然,極盡蜿蜒曲折;龍爪極力伸張,剛勁有力;龍頭描繪細膩,龍須、龍唇皆刻畫細致,尤以點睛之筆最為絕妙,栩栩如生地表現(xiàn)蛟龍張口咆哮,英氣風發(fā)的雄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