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底落「大清乾隆年制」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,間隔疏朗,大氣而穩(wěn)健,占底足的面積比例明顯大于一般官窯琢器。并且「乾隆」之「干」字書寫篆法別具一格,將左邊的「曰」字寫為「由」字。檢視當(dāng)今存世實物,上海博物館收藏「粉彩米芾賜硯圖唐英題詩筆筒」與之相同,但此類寫法可參考者寥寥無幾,頗為珍罕,其余幾例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「乾隆青花釉里紅海天浴日圖印盒」、「青花釉里紅喜鵲海水印盒」、北京國家博物館藏青花釉里紅臨孫過庭書譜筆筒、望星樓典藏「乾隆青花釉里紅松鹿大瓶」、廣東博物館收藏「乾隆青花隸書詩文筆筒」。以上列舉器皿都具有乾隆早期御瓷的典型風(fēng)格,寫款無疑皆出一人之手。
乾隆皇帝要求御窯廠燒造盤碗忠碟等圓器都書寫篆款,要求寫得規(guī)整端正。但乾隆皇帝并不滿足于此,三天之后在下發(fā)諭旨一道:
「于十月十六日:司庫劉山久、七品首領(lǐng)薩木哈來說太監(jiān)毛団、胡世杰、高玉交篆字款紙様一張,傳旨以后焼造尊、瓶、罐、盤、鐘、碗、碟磁器等,倶照此篆字款式輕重成造。欽此?!?/span>在最新的諭旨中,乾隆皇帝似乎對篆款情有獨鐘,并且專門提供款樣,要求以后燒造所有御瓷皆照此樣書寫篆款。檢視檔案文獻,可知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曾有前后之別,今日所常見者應(yīng)為乾隆欽定之篆字款式,燒制于乾隆二年十月以后。而燒制于此之前的篆款器皿,應(yīng)該就是本品之篆款,其前后施用時間不足兩年,故傳世所見稀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