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民國三年袁大頭
辛亥革命后,清朝滅亡,中華民國成立,但貨幣制度十分混亂。為了整頓幣制,袁世凱決定鑄造新的銀幣,以 “袁大頭” 作為國幣,于 1914 年(民國三年)開始鑄造發(fā)行。
主要由天津造幣總廠鑄造,同時奉天、南京、甘肅、四川等地的造幣分廠也有鑄造。 正面中間為袁世凱側面戎裝像,上方鑄有 “中華民國三年” 字樣?!澳辍?字后沒有 “造” 字,這是民國三年袁大頭區(qū)別于其他年份袁大頭的重要特征之一。 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嘉禾,中央為 “壹圓” 字樣。嘉禾寓意著豐衣足食,也體現(xiàn)了中國以農為本的傳統(tǒng)。
作為民國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,它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變遷,對于研究當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物參考價值。 其設計精美,雕刻工藝精湛,無論是袁世凱的頭像還是嘉禾圖案,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,展現(xiàn)了當時的鑄幣工藝水平。